為了做(an)好(shi)科(bi)研(ye),許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數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。相比于 996 的上班族,不少自嘲為“科研民工”的研究生的工作時間也毫不遜色。但如果你只是缺乏創造力、按部就班地在實驗室“搬磚”(尤其是學化學的),現在,你可能有麻煩了。
在最新一期《自然》雜志的封面文章中,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一款機器人“化學家”,設計出了效率更高的光催化劑。這個機器人不僅干活利索、操作速度遠超人類,就連勤奮度你也贏不過它——每天除了充電的 2.5 個小時,機器人可以全天候工作。不過不用過分擔心——只要你有好的科學想法,機器人再快也搶不走你的飯碗。
借助機器人完成化學實驗,已經并不是第一次見諸報端了。人工智能正在幫助科學家預測化合物性質、研發新藥物。與此同時,一些機器人也在實驗操作中嶄露頭角。不過,它們與其說是科學家,不如說只是實驗室中的工具“人”——安裝了特定硬件設備,可以按照指令完成實驗的某個步驟,僅此而已。那么,利物浦大學安德魯·庫珀(Andrew Cooper)團隊開發的這款實驗室機器人,有什么不同呢?
這款機器人身高 1.75 米,但它的體重足足有 400 千克。除了本身的材料更重之外,機器人還有一個巨大的立方體底座,不僅裝載了機器人的“大腦”,還讓它能夠在實驗室的不同工作臺之間自由移動。
機器人移動時依靠的不是視覺系統,而是將激光掃描與觸覺反饋相結合,從而完成定位。因此,即使在黑暗的環境中,它也能自由移動、順利完成實驗。這樣的好處可不僅是在夜晚壓榨機器人時可以省下電費,還有助于完成一些需要黑暗環境的光敏反應。
腳下靈活的機器人,手頭上的操作能力更是勝過人類操作員。從給固體試劑稱重、配制液體試劑、抽出容器中的空氣、啟動催化反應再到計量反應產物,這臺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一項化學實驗中的全部操作流程。在庫珀的化學實驗室中,機器人每天的工作時長為 21.5 個小時。而剩下的 2.5 小時呢,不是機器人不想干,而是它必須得停下來充會電了。
尋找高效催化劑
在這篇《自然》論文中,機器人的任務是提升將水分解成氫氣(即析氫反應)的反應效率。當然,機器人并不是從零開始嘗試,化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有著不錯效果的光催化劑。而機器人的工作,是通過改變實驗條件進一步提升其催化效果。
在這項研究中,機器人的目標是一種被稱作 P10 的共軛有機聚合物。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,P10 在空穴捕獲劑存在時,對析氫反應有著不錯的催化效果。(光催化劑在光的激發下,產生空穴和電子。而空穴捕獲劑可以消耗空穴,防止空穴與電子結合,從而提升了催化反應效率。)
機器人的第一項工作是從 30 款候選空穴捕獲劑中,找到了最具潛力的一個——L-半胱氨酸。為了進一步提升析氫反應的效率,研究人員提出了 5 套候選方案:
1. 通過染料增強對光的吸收能力;
2. 添加氫氧化鈉,從而改變溶液 pH 值;
3. 加入氯化鈉,增加離子強度;
4. 通過表面活性劑改變催化劑的潤濕性;
5. 加入二硅酸鈉,因為研究人員認為二硅酸鈉有可能提升 L-半胱氨酸的效果。
盡管提出了這些假設,但要從這些變量中篩選出有用的選項,并且找到最佳用量,需要花費研究人員大量時間。這時,就輪到機器人發揮實力了。
8 天完成實驗
為了通過實驗篩選出效率最高的反應條件,機器人需要同時改變 3 種染料、氫氧化鈉濃度、氯化鈉濃度、兩種表面活性劑以及二硅酸鈉濃度。再加上 P10 和 L-半胱氨酸的濃度,機器人需要同時對 10 個維度進行思考。
要遍歷完所有組合,需要進行 9800 萬次操作,這顯然不切實際。為此,研究人員為機器人開發了一套算法。通過貝葉斯優化,機器人可以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前一輪實驗的結果,自主選擇接下來的實驗參數。這樣的設置顯著提升了搜索效率。
機器人通過最初的 22 次摸索很快發現,加入氯化鈉可以小幅提升析氫反應的效率。而在大約 150 次實驗,也就是經過兩天的嘗試之后,機器人排除了 3 種染料以及兩種表面活性劑。
最終,機器人找到了讓析氫反應達到最高效率的實驗條件:在 5 毫升的水中,加入 5 毫克 P10、6 毫克氫氧化鈉、200 毫克 L-半胱氨酸和 7.5 毫克二硅酸鈉。在這樣的條件下,光催化劑的活性提升了 5 倍。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機器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呢?花費 8 天時間,工作 172 小時;移動了 319 次,移動總距離 2.17 千米;進行了 6500 項操作,實施了 43 批、共 688 次實驗。
論文指出,人類科學家要達到這一目標,需要進行數月的嘗試。一個鮮明的對比是,操作人員完成一次實驗需要半天時間,而機器人的速度是人類手工操作的 1000 倍。
手速驚人的機器人“化學家”
機器人:團隊新成員
在這項特定的研究中,相比于人類,機器人“化學家”展現出諸多優勢。除了速度上的巨大優勢,機器人不會像人類一樣產生確認性偏差,并且犯錯的幾率也較低。這項研究中負責編程的利物浦大學博士生本杰明· 伯格(Benjamin Burger)表示,最大的挑戰是讓系統具有魯棒性。一旦做到這一點,機器人在工作中犯錯的幾率將遠低于人類。并且由于實驗室有攝像頭監控,一旦出錯,研究人員也可以遠程重啟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研究人員幾乎不需要為機器人特地改造實驗室。在這項研究中,除了為該試驗流程而搭建的光解臺,其他工作臺都沒有經過改造——也就是說,人類科學家使用的儀器設備,機器人可以直接拿來使用。
論文還認為,機器人的能力還能得到進一步提升。這項研究中,它同時處理 10 個維度的信息,而通過修改算法,可以讓機器人同時在 20 個維度上進行思考。
不過,現在可以說機器人“化學家”超越人類了嗎?相信你已經注意到,雖然實驗操作過程是機器人加以思考,并且獨立自主完成的,但設計出這一課題、提出 5 套候選方案以及候選化學試劑的,都是人類化學家。因此,雖然機器人能夠對實驗過程進行獨到的思考,但這樣的科學思想,是機器人尚未具備的能力。
在領導這項研究的庫珀看來,研發這款機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化學家,而是讓實驗自動化。這些機器人將成為研究團隊的一員,它們高效完成實驗工作,從而讓人類研究者擁有更多時間進行創造性思考。